Latest Issue

    2024 Year 30 Vol. 1 Issue

      Perspective

    • 2024, 30(1): 3-9. DOI: 10.1007/s11655-023-3692-2
      Abstract:针刺是一种将针刺入身体特定位置 (即穴位) 的治疗方法, 可以有效治疗各种疾病, 尤其是急慢性疼痛. 与此同时, 人们对针刺镇痛的生理机制, 特别是神经机制的兴趣也在增加.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 通过使用电生理方法, 我们对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如何处理针刺诱导信号的的认知不断拓展. 然而, 随着神经科学的发展, 电生理学在视野、神经元群和体内可视化方面受到钙成像技术的挑战. 由于其卓越的空间分辨率, 新的成像方法结合新的标记、遗传和电路追踪技术, 为我们在亚细胞、细胞和电路水平上丰富针灸镇痛的神经生理学机制提供了机会. 本文旨在阐述钙显像在针刺研究中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同时回顾从体外到体内实验中利用钙成像进行疼痛研究的最新成果, 并探讨研究针灸镇痛的潜在方法及考虑因素.  
      Keywords:针刺研究;钙成像;光学成像;神经系统   
      47
      |
      9
      |
      0
      <HTML>
      <Meta-XML>
      <CITATION> <Bulk Citation> 46523536 false
      Published:2023-12-20

      Acupuncture Research

    • 2024, 30(1): 10-17. DOI: 10.1007/s11655-023-3731-4
      Abstract:目的:应用三维功率多普勒超声评价手法针刺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 (IVF-ET) 妇女子宫内膜血流参数的影响.方法:将70例IVF-ET患者随机分为传统或假针灸治疗组, 采用随机包络法在同济医院生殖医学中心和中西医结合门诊治疗,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 传统针刺组采用传统手法针刺, 选择中极、气海、三阴交、太冲、天枢、归来、足三里. 假针灸组采用浅针法, 在肩部和上臂各4个非经穴进行针刺. 结果指标包括子宫内膜超声指标, 如血管化指数 (VI) 、流量指数 (FI) 和血管化流量指数 (VFI) 、子宫内膜厚度和体积、内膜下VI (sVI) 、内膜下FI (sFI) 、膜下VFI (sVFI) , 着床率、临床妊娠率、流产率、活产率和活产数.结果:最终, 传统针灸组34例, 假针灸组35例完成本试验. VI、 传统针刺组的FI和VFI明显高于假针刺组 (P<0.05) . 两组子宫内膜厚度、子宫内膜体积、sVI、sFI、sVFI、着床率、临床妊娠率和流产率等五明显统计学差异 (P>0.05) .结论:取卵后、移植前的手动针刺可以改善IVF-ET妇女的子宫内膜血流参数VI、RI和VFI, 而不是sVI、sFI和sVFI. 总而言之, 针灸可能通过增加子宫内膜血流量和子宫内膜容受性进而对接受IVF-ET的女性有益.  
      Keywords:针刺;子宫动脉血流;子宫内膜容受性;体外受精-胚胎移植;临床研究   
      23
      |
      2
      |
      0
      <HTML>
      <Meta-XML>
      <CITATION> <Bulk Citation> 46523537 false
      Published:2023-12-20
    • 2024, 30(1): 18-24. DOI: 10.1007/s11655-023-3699-8
      Abstract:目的:基于真实世界研究评估穴位贴敷治疗咽痛的疗效, 并评价穴位贴敷疗效的预测因素.方法:基于春播平台, 在医师评估的基础上, 将咽痛患者纳入一项为期69周的全国性前瞻性多中心观察性研究, 采用倾向评分匹配法 (PSM) 对混杂因素进行匹配, 并利用关联规则分析穴位贴敷的有效人群特征和处方特征. 结果评估包括3、7和14天内的咽痛消失率、咽痛症状消失时间以及不良事件.结果:在7699例患者中, 6693例 (86.9%) 接受了穴位贴敷, 1450例 (21.7%) 穴位贴敷有效病例. PSM后, 贴敷组 (AG) 和非贴敷组 (NAG) 各有1004名患者. AG组在第3、7和14天的咽痛消失率均高于NAG组 (P<0.05) . AG患者的咽痛症状消失时间短于NAG (logrank P<0.001, HR=1.51, 95% CI: 1.41-1.63) . 贴敷有效病例的中位年龄为4岁, 以3-6岁为主 (40.21%) , 有效病例常用穴位为天突 (RN 22) 、神阙 (RN 8) 、大椎 (DU 14) (支持率 48.78%) ; 常用中草药为芒硝、大黄、麻黄. 其中, 芒硝应用于RN 8的频率最高 (支持率 84.39%) . 共有1324例 (17.2%) 患者出现AE, 主要发生在AG, 发生率有显著差异 (P<0.05) .结论:穴位贴敷治疗咽痛可提高有效率高, 缩短病程, 尤其在3-6岁儿童和扁桃体疾病患者中疗效更好. 穴位贴敷以RN 22、RN 8和DU 14最为常用, 最常用的中草药为芒硝、大黄和麻黄.  
      Keywords:穴位贴敷;中药;咽痛;多中心;疗效特点;真实世界研究   
      18
      |
      1
      |
      0
      <HTML>
      <Meta-XML>
      <CITATION> <Bulk Citation> 46523530 false
      Published:2023-12-20

      Review

    • 2024, 30(1): 85-95. DOI: 10.1007/s11655-022-3675-8
      Abstract:胰腺癌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高度致死性的恶性肿瘤之一. 中医药借助其独特的诊疗体系在肿瘤诊治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其核心是在辨证论治的框架下, 结合现代医学诊疗模式对患者进行个体化施治. 近年来, 对胰腺癌的中医证治的深入研究发现, "湿热" 是胰腺癌的核心病机, 相应地应用 "清热化湿" 法治疗可以延长胰腺癌患者生存期, 同时在许多其他癌种也有类似发现. 这一临床优势驱动关于肿瘤湿热证的本质研究及清热化湿方剂的潜在作用机制探索. 然而, 目前对肿瘤湿热证的微观分子特征认识不足, 并且缺乏标准化和公认的动物模型以对这一核心证候进行体内研究. 动物模型的短缺限制了中草药抗肿瘤机制研究以及中草药来源的天然产物的安全谱评价. 本文对肿瘤湿热证在临床循证研究, 基础分子机制探索以及动物模型构建方面的进展进行了系统的梳理, 总结了湿热证研究成果, 提出在未来构建一种标准化的肿瘤证候动物模型的可行方法.  
      Keywords:肿瘤;中医证候;湿热证;动物模型;胰腺癌;评价方法   
      6
      |
      1
      |
      0
      <HTML>
      <Meta-XML>
      <CITATION> <Bulk Citation> 46523670 false
      Published:2023-12-20
    0